陈香白
羊城晚报记者 周欣怡
陈香白先生一生爱茶、研茶、传茶。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潮州工夫茶文化,整理归纳了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他著有《中国茶文化》《潮州工夫茶》等专著,以学术严谨性为这门传统技艺奠定现代理论基础,并提出“七义一心”理论诠释工夫茶道的精神内涵。
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汉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潮学国际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以及陈香白弟子陈锐彬,回忆他们与陈香白先生的交往,谈其治学、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工夫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恬静自适的“工夫”
自今年5月陈香白先生卧床之日起,跟着他学茶十多年的徒弟陈锐彬常去探望,伴其左右。在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光,陈锐彬深切地感受到这位茶学大师朴素而深刻的生活哲学。
展开剩余81%一次在为陈香白按摩疏通经络时,陈锐彬开玩笑道:“您这‘书架’(指大脑)里还剩多少书?”面对弟子的询问,卧病在床的陈香白淡然回应:“哪还有什么书呀,工夫倒还在的。”当被追问“什么工夫”时,陈香白给出答案:“顺其自然,老阎(指阎王)通知什么时候走人就走人,没有什么好折腾的,这就是工夫。”
陈香白少年丧父,晚年丧子,唯书与茶相伴终生。晚年卧床后,连读书、泡茶这两个兴趣都无法做到了,但他仍不改乐天向上的心境,而这一心境正以“恬静自适”为基础。
陈锐彬特别提到,陈香白的至交与弟子大多是学者和茶圈同行,与自己并无业务往来,却因对先生共同的诚敬之心而结下深厚情谊。可见陈香白先生以其人格魅力凝聚起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弟子们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
人生“下半场”开始研究茶文化
陈香白先生去世当天凌晨三点,潮州工夫茶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汉钟发出悼念文章,并指出:陈香白是潮州工夫茶文化现代理论的奠基人。
“与先生相处的点滴,恍如昨日。20世纪90年代初,一把茶壶牵起我与先生的缘分。”叶汉钟回忆道,那时陈香白先生正在作关于潮州手拉壶的调研,常来他的店铺里拍摄他收藏的潮州老茶壶。茶香氤氲,他们相对品茗,谈笑风生。如今想来犹在眼前,每每忆起,倍感温暖。
陈香白是在人生的下半场才开始研究茶文化的。他曾涉猎中医学、历史学、方志学等,毕业后任教小学、中学多年,声名鹊起后被调到韩山师范学院教授《周易》等国学经典。这些看似与茶无关的学术积淀,都为其后来的茶文化研究奠定了根基,让他得以在年过五旬后,以学者的严谨与匠人的热忱潜心研究茶文化,并成就盛名。
为中国茶文化研究树立学术标杆
陈香白的学术研究为何转向茶文化?要从一篇论文说起。
1990年,年逾50岁的陈香白写了一篇题为《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的论文,引起了时任《孔子研究》主编、著名学者胡道静的重视。胡道静看到稿件极为兴奋,连夜用毛笔写了三页回函,鼓励他继续研究。
陈香白深受鼓舞,将全部心力投入工夫茶文化研究中。他花了近十年时间,遍访各地产茶区,四处搜集资料,也曾跟着乌岽山的老茶农,从采茶到成茶,亲历了完整的凤凰单丛的制茶过程。终于完成《中国茶文化》这本专著,不仅奠定了他在茶学界的地位,更为中国茶文化研究树立了新的学术标杆。
陈香白认为,工夫茶艺和他所研习的传统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他提出的“七义一心”理论,核心就在于“和”的思想。
他提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就是通过饮茶这一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陈锐彬跟随陈香白学茶多年,最大的感悟是:工夫茶是一种生活艺术。“‘工夫茶’中的‘工夫’其实是国学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实践,这种将哲学思考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正是工夫茶最珍贵的文化基因。”
林伦伦:从误解到叹服,结下“工夫茶缘”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潮学国际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在回忆与陈香白的交往时,深情讲述了一段对工夫茶从误解到叹服的缘分。
林伦伦最初了解陈先生是在1990年前后,当时陈先生已因其潮学研究而闻名。不过那时的林伦伦对工夫茶并没有兴趣,“我平时是不喝的,喝工夫茶是因为家里来客人了一定得泡茶敬客,是一种待客之道,但泡工夫茶很费时间”。他甚至撰写杂文《工夫茶·时间与生命》在报纸上发表,直接指明其“浪费时间”。
“后来,我陆续拜读了翁辉东、秦牧、张华云和伍羽等前辈的工夫茶大作,读了陈香白老师的《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论文,才初步认识到自己的年轻偏激。1996年我应出版社之约,主编《潮汕俗文化丛书》,为弥补早年偏激,便在第一批的书目中确定了《潮州工夫茶》,邀请陈香白老师撰著,自此与他有了较多交往。”林伦伦说。
《潮州工夫茶》全书分“茶史”“茶理”“茶学”三篇。林伦伦在拜读“茶理篇”之后,几乎“彻底颠覆了以前对工夫茶的认识”。
“我尤其对其中的《和——中国(潮州)茶道思想之核心》和《茶道即人道:茶道思想论析》两章深为叹服,陈先生绘制的《中国工夫茶道太极图》更是具有独创意义。原来喝茶还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价值,真是为自己以前的无知和偏激脸红。”林伦伦感叹道。
此后,他们二人每次在学术会议上见面,或是陈香白到访汕头大学、林伦伦前往韩山师范学院,都会一起“滴茶”神侃。林伦伦曾向陈先生坦言当年在报刊发表批评工夫茶文章的往事,陈香白也只是大度一笑,巧妙转移话题。
通过长期与陈香白合作编书、共同研究以及日常的品茗交流,林伦伦逐渐领悟到工夫茶道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这一认知转变促使他重新审视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内涵,并先后撰写了《茶浓情更浓》《工夫茶是潮人的文化标志》等文章,以修正自己早年的偏颇之见。
发布于:广东省益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